造成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原因,最近很多小伙伴关注这个问题,下面由数豆子为大家整理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1、无节制的市场扩张
A公司是西安一家医药销售企业,业绩良好。2000年前后,公司拟追求在A股上市,需要有持续扩张的业绩支持其上市意图。于是,公司出现了大规模的赊销举动,年度销售规模翻了一番。因回款不及时,导致公司资金链断裂,被一家上市公司收购。
这类案例常见于有明显功利色彩的企业,如公司追求上市、领导人谋求获得提拔等,此时,孤注一掷的市场扩张会比较常见。这种扩张对于企业而言有如釜底抽薪,后果往往都较惨烈。
2、宽松的信用政策与合同条款
B公司是广东一家知名通讯企业,其手机产品在2002年前后一度风靡全国。为了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打击竞争对手,公司给予了代理商更优裕的信用政策。代理商占用了公司大量资金,同时造成产品脱销的假象。最终导致公司形成数以十亿计的坏账。
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为了抢占市场,除降价外,促销最直接有效。这种方式不能简单的说不好,关键在于有度。如果因信用政策与合同条款放宽带来的增量利润能弥补可能形成的增量坏账损失,此方式是可行的。
3、产品(服务)交付有瑕疵
C公司是北京一家致力于汽车导航系统研制的企业,在产品尚未完全研制成功的情况下,急于生产并投放市场。因为产品质量不过关,引来投诉无数,客户拒绝支付服务费,公司确认的应收账款成为呆坏账。
这种情况属于典型的“新官不理旧账”的心理,正确的账务处理很简单,应冲减收入和应收账款,减少利润。
4、提早确认合同收入
D公司是西安一家军工企业,公司主业为型号项目研制,项目周期较长,销售合同一般按研制节点回款。因为公司屡屡提早确认收入,致使确认的应收账款成为无源之水,遑论合同取消后已确认的应收账款。
这是最典型的粉饰财务报表的手段。如果提早确认收入的比重不大,未来公司能维持正常的增长,公司运营不会有显着影响。一旦形成了“滚雪球”的效应,就值得警惕了。
5、编制虚假销售合同
E公司是深圳一家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公司分、子公司部分销售人员因为完成个人销售业绩的需要,伪造销售合同以及电信运营商的验收证明。公司财务依此确认收入和应收账款,导致公司发货后闲置, 造成极大损失。
这是最恶劣的操控财务报表的手段,假合同不会给公司带来任何利益,但会直接增加税负成本(增值税或营业税、附加税、所得税等)。丑闻一旦曝光,公司可能要承受极大的代价。
6、对客户资信缺乏调查
F公司是天津一家小型家具企业,效益良好。为了扩大规模,公司盲目地和大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未对客户身份进行仔细甄别的情况下,贸然接下了一份5000万元的家具采购订单。因采购方经营不善,致使5000万应收账款损失过半。
新成立的公司或者管理不规范的公司会出现这种情况。
7、清欠不得力
G公司是北京一家商贸公司,以代理销售电子产品为主业。因公司员工待遇偏低,销售人员流动较为频繁,接任的销售人员对前期客户状况不清,未能及时催收账款,致使公司被拖欠的应收账款越累越大。
这是典型的内控不完善的公司出现的状况。
上述七个案例我们可归纳为几类:A、B性质相似,都是追求畸形的规模扩张造成的应收账款膨胀;C是因公司有意不纠正会计差错虚挂应收账款,D、E是典型的做假账制造“业绩”;F、G是由于公司内控不健全,管理混乱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