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底,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一次公开会议上表示,将在“十二五”期间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眼下,各项关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准备逐步展开,然而,什么是利率市场化,为什么要在中国推进利率市场化,却是一个不简单的话题。
为什么要利率市场化
为什么要实施利率市场化?对此的研究成果可说是汗牛充栋。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充分认识非市场化利率的负面影响。
典型的非市场化利率,即管制利率,通常是指政府实施一种大大低于市场利率的固定利率。这在事实上造成了实际负利率,而各种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均表明,实际负利率会造成劳动生产率的负增长;相关研究也指出,实际利率越高的国家,其劳动生产率往往也处于较高的水平。
非市场化利率的提出,往往代表了政府的一种态度。政府实施这样的一种利率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压缩财政赤字、或者为了促进工业发展和地区发展的考虑,因为低利率政策有利于降低政府和企业的借贷开支。
然而,非市场化利率也会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比如,由于利率过低,可被使用的贷款总量也会相应减少,同时,可能出现信贷流向特定领域,银行资金流向其他领域,资本外流或者过于依赖海外融资的情况。
在非市场化利率出现时,一个典型的表现,是“直接信贷”(DirectCredit),即银行将贷款定向投放给一些企业,而这些企业往往是有着一定垄断背景的国有企业,但“直接信贷”事实上也使金融机构丧失了寻找更高收益的机会,久而久之,金融机构也事实上丧失了管理信贷风险的能力。同时,直接信贷也往往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并间接冲击法律体系,最终造成不良贷款率大幅度上升。
利率市场化的实施,因此也有利于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在管制利率下,由于价格机制被严重扭曲,信贷资源被“低价”配置给垄断企业和政府,因此造成了信贷资源的浪费。而利率市场化的实施,则要求各市场实体面对自身实际的融资需求和成本来竞争金融机构的信贷资源,在市场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市场资源也能被更有效率地配置,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而从整个货币政策的角度考虑,利率市场化也有利于货币政策的有效执行,在管制利率下,利率并不能反映经济的实际需求,因此对利率政策的调整,其作用和效果也就存在很大的疑问。而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货币管理当局不仅可以通过自身的政策调整来配置市场资源,更重要的是,市场也能够通过对政策的反应,来对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形成有效的反馈,如此一来,货币政策才能够被有效地执行,其政策效果也才能够被准确地评估。
从中国的现状来看,长期的利率非市场化已经造成了金融资源的配置向垄断企业和政府扶持项目倾斜,而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却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足够的信贷资金。即使这些企业愿意提供更高的利率,银行资金却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流向这些企业。同时,由于存款利率被压制,存款者也事实上为贷款者提供着隐形的补贴,这样一种补贴的存在,也造成了一种变相的不公平。从货币政策执行的角度来考虑,发号施令式的利率调整不仅容易导致信息的不对称,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银行主动寻找市场机会的动力不足。实施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则需要按照信贷供求和市场环境来决定自身的利率水平,这样一来,增强银行的竞争动力将提高,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金融体系的改革也将加速。
利率市场化实施的环境
中国已经具备了实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了么?
答案是肯定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利率市场也已经初步放开,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数十年来也得到了显著提高,金融系统的坏账水平也被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上。这些都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中国的利率市场化也具备了相应的条件。笔者梳理了5个发展中国家(印度、印尼、韩国、马来西亚以及泰国)的利率市场化实践,做了一个简单的国别研究。
事实上,由于政策起点和政策目标各不相同,各国的利率市场化具体做法并不相同,适度以及谨慎的利率市场化路径是大多数国家的选择,而印尼则选择了“一步到位”的做法。
事实上,印尼的利率市场化道路走得非常快。而由于担心存款竞争和改革之初银行体系内存在着大量的不良贷款,韩国和印度则选择了先让贷款利率市场化后,然后再逐步扩展至存款利率。泰国的情况则与上述国家不同,在金融危机后为了吸引居民存款,泰国选择了先让存款利率市场化,以保证居民愿意将手中的闲钱存入银行。印尼和马来西亚则选择让存款和贷款同时市场化的做法,但在具体做法上,两国仍有不同,马来西亚要求所有的利率与银行的基准贷款利率(即银行的资金成本)挂钩,实际利率取决于银行的资金成本,以及银行根据借款者的信贷评级给出的风险溢价,两者相加为实际贷款利率。
这些国家选择利率自由化,其背后都是因为IMF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提出的“金融稳定项目”,这个项目意在解决国际收支失衡(印度和印尼)、向私人部门过度借贷(印尼和韩国)以及减少直接信贷的规模(印尼和韩国)。
从利率市场化实施10年之后的情况来看,其效果仍然是非常明显的。这些国家不仅完完成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同时,利率市场化也大大推动了国内金融体系建设,并降低了金融成本,最终有力地提高了市场效率,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对于中国来说,这些国家在推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也值得借鉴,利率市场化在这些国家相对成功的实施,也表明比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韩国等国具有更加成熟金融体系的中国,其实已经具备了实施利率市场化的环境和土壤。
人民币国际化也将受益
对于中国来说,人民币的国际化也将从利率市场化中受益。这是因为,一个更加市场化和具有竞争动力的金融体系,才能够有效地支撑人民币在境内外市场的有效流通,并能够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
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境内外市场上的人民币能够双向自由流通,如此一来,境内外市场上的人民币利率水平也将出现基本持平,因为一旦境内外市场上出现利差,将导致资金向利率较高的市场流动,最终导致套利机会的消失。而缺乏利率市场化,人民币的境内利率将可能出现无法及时反映市场资金的供需状况,这可能导致大规模的资金流入或者流出境外,从而导致系统性风险的出现。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并被国际投机者利用,将会出现非常严重的后果。
同时,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金融机构也能够按照市场利率水平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开发更多的金融产品,人民币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也能够被提高,这也将有利于提高人民币的吸引力,并为各类境内外投资者找到合适的投资渠道,这样一来,人民币国际化才不会成为“无本之末”。
总结一下,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增强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也有利于货币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对于中国来说,人民币国际化也将从利率市场化改革中获益。